抵达National Park后,查询天气预告知道接下来几天的天气都不太理想,所以决定先走Ruapehu环山线。
![]() |
Ruapehu环山线路线图。从Whakapapa村顺时钟出发往东行,第一天住Waihohonu Hut,第二天往南下去Rangipo Desert。第三天住Blyth Hut,第四天要走一段3公里的柏油马路,住Mangaturuturu Hut。第五天住Whakapapaiti Hut,第六天回到Whakapapa村。 |
![]() |
抵达National Park镇当天下午,Mt Ngauruhoe就快被乌云遮蔽。 |
![]() |
Whakapapa Visitor Centre 内有一个角落有每天天气预告,特地给去Alpine Crossing的旅客看的。 |
![]() |
第一天,其实天气不算太差,只是比较多云。Mt Ruapehu被一块奇怪的云遮盖了。 |
![]() |
第一天走的是Tongariro北线和环山线的交叠走道,左边可看到Mt Ngauruhoe,右边可看到Mt Ruapehu。Mt Tongariro比较矮,加上它位在Mt Ngauruhoe的北面所以看不到。 |
![]() |
Taranaki 瀑布。 |

![]() |
Mt Ngauruhoe。 |
![]() |
火山地,容易被侵蚀,DoC已经开始维修,提升Tongariro NP内的走道。 |
![]() |
Mt Ruapehu。躲在云里。 |


![]() |
一路上都是荒芜的土地,走久了开始觉得闷。 |
![]() |
十字路口,就到 Waihohonu Hut了。 |
![]() |
Waihohonu Hut。当时是NZ健行旺季,住一晚great walk hut要NZD$25。 |
![]() |
在NZ健行,大多数时候脚下的靴都是潮湿或满是泥浆的,唯有这次是干燥布满灰尘。 |
![]() |
Waihohonu Hut内面,虽然是great walk hut但是设备一般,有点小和残旧。 |
![]() |
第二天一早,Mt Ruapehu露面了。 |
![]() |
Mt Ngauruhoe却躲了起来。 |
![]() |
Mt Ruapehu 比较高,山上还有很多积雪。 |


![]() |
开始进入沙漠地带,Rangipo Desert。 |


![]() |
第二天一整天都走在这样的土地上。 |


![]() |
Mt Ruapehu的东面,从这里看去,可看到它的三个主峰。 |

![]() |
警告牌,Lahar,火山泥流,活跃的火山会不定期的涌出岩浆,当岩浆加上山顶的火山湖水满溢出来往山下流去就是Lahar。 |


![]() |
现在河道上流的是雪水,当lahar发生时,流的就是火山岩浆了。 |
![]() |
整条河道都是被炽热的lahar熔化出来的。 |




![]() |
第二天住处,Rangipo Hut。不是Great Walk Hut,但是干净整洁,位置佳,屋前风景开阔。 |

![]() |
满满的柴,虽然Tongariro NP没有青山,但是不必怕没柴烧。 |
![]() |
Rangipo Hut 前的景色。 |




![]() |
Rangipo Hut的厕所,铺地砖的。 |
![]() |
第三天的路程比较累,要越过像这样的山丘,我记下来了,小的山丘不算,大的山丘越过了7座。 |
![]() |
开始越第一道山丘,先往下去到山谷,过河,然后再往上爬就是了。 |
![]() |
到了山谷。 |

![]() |
过河。第一道山丘比较高,山谷比较阔所以有桥过河。 |
![]() |
过河后,嗬嗬。。。又要爬回上山。 |
![]() |
回头望去来时路,就是从前面的山丘下来的。 |
![]() |
爬上第二座山丘后往下看去。 |
![]() |
其实不懂是不是叫山丘或山谷,只知道是很多条'长长‘看不到尽头的山坡,在两条山坡之间(应该是山谷吧?)会有条河道。 |


![]() |
终于看到青色的东西了。 |
![]() |
蓝色的路标?NZ健行第一守则,跟橙色路标,不是粉红,不是蓝色。 |
![]() |
还是跟蓝色路标走,没办法,路实在是太明显了不可能会走错。放猎人用的蓝色路标可能这段路是猎人和健行者共用。还是因为橙色的没货了? |
![]() |
Mangaehuehu Hut。从Rangipo Hut走到这里用了约4小时,时间还早决定去小一间小屋,Blyth Hut。 |

![]() |
建这种木走道,是为了避免健行者随意践踏道上的植物,加剧泥土流失而引起走道侵蚀。 |

![]() |
Blyth Hut。公园内唯一一间以白人名字命名的小屋。老实说,我也是花了不少时间才把公园内九间小屋的名称记下。除了Blyth Hut,其他八间都是毛利名,什么whaka..papa...huehu..manga...papai..的,搞到最后都不懂是whakapapa 还是mangapapa。。 |
![]() |
Blyth Hut的床是弹簧床。 |

![]() |
为了省煤气,用火炉烧水。 |
![]() |
Blyth Hut前,夕阳西下。。 |
![]() |
第四天,经过Waitonga瀑布,公园内最高的瀑布。。。没舍特别。在NZ真的没看过好看的瀑布。 |
![]() |
红色在笼子里的就是槲寄生,mistletoe。第一次看到真的槲寄生。 |
![]() |
从山道走到出来柏油马路。 |
![]() |
Ohakune Mountain Road,是一条上去Turoa滑雪场的公路,要走3公里的柏油路再接驳回环山线的山道。 |
![]() |
走到滑雪场的停车场,已经很靠近Mt Ruapehu,可惜云雾把山遮蔽了。前方尽头就是滑雪场,有条路可上去Mt Ruapehu山顶。前两天在Rangipo Hut时,公园内竟然下雪,现在Mt Ruapehu山顶的雪看起来多了很多。我没胆量上山顶,所以继续转山用眼睛看山顶就好了。 |
![]() |
接驳回环山线的走道了。 |
![]() |
从公路下去山道的路,路况较差,走得有点惊险。 |
![]() |
又是一条火山泥流道,Lahar flow path。 |
![]() |
循着河道(泥流道),踏着火山石往下走去。 |
![]() |
下到平地,泥流道是很高的,不过我照片的角度不好,看起来好像很低。 |
![]() |
看到Mangaturuturu Hut,第四天住宿点。 |
![]() |
Mangaturuturu Hut是由Wanganui Tramping Club, WTC (Wanganui健行俱乐部)会员建造。WTC和DoC共同管理的一间小屋。 |
![]() |
小屋就对着Mt Ruapehu。到了中午天气开始转晴。 |
![]() |
Mangaturuturu Hut的设计跟其他DoC 所建的小屋不同。有一幅开阔的玻璃窗正对Mt Ruapehu。当天我很早就出发,早上11点钟就抵达Mangaturuturu Hut。这一幅山景,我从早上看到晚上太阳下山。。。有点闷了。。小屋内其实很小,睡床就在玻璃窗的后方处,因为窗口实在是太大了,所以就算躺在床上也可看到Mt Ruapehu。 |
![]() |
Mangaturuturu Hut外观。前方有一张石椅和纪念碑,纪念四位遭遇山难的WTC会员,3位在Mt Cook遇难,1位在Everest。。。。都很年轻,才十多二十岁。。。。 |
![]() |
第五天,天气超好。。。 |
![]() |
Lake Surprise (诧异湖??)没舍诧异或惊奇的湖。。。看了Nelson Lakes NP的蓝湖后,再也没看到让我惊奇的湖了。 |
![]() |
在山道上走着时。。。忽然看到远处的这景色。。。我的相机才3倍变焦所以有点蒙但是还是可看出来,是Egmont NP的 Mt Taranaki和Fanthams Peak。那天的天气,晴空万里,竟然可看到离开140公里外的山。 |
![]() |
这种好天气是可遇不可求的。在Tongariro NP,一两个星期可能才会出现一次这样的天。后来我回到Whakapapa旅客中心跟DoC的管理人谈起这天的天气,他也说:“It's a magic.” (那是魔术。。) |
![]() |
不管天气好坏,路还是要走下去。。。又要上山坡了。。。 |
![]() |
第五天的小屋,Whakapapaiti Hut。 |

![]() |
第六天,也是最后一天。要过河。。。 |
![]() |
Whakapapaiti Stream。是一条河道很阔的河,那时候几天没下雨,河水不算深。但是我在河道上转磨了半小时都找不到可以不湿靴子而过河的地方。最后还是踏水而过。 |
![]() |
泥地上看到的脚印,前面四条痕的是鸟类,跟在后方的可能是鼬。可怜的小鸟被盯上,应该是凶多吉少了。 |
![]() |
小颗还未张开的蕨叶,Fern leaf。 |
![]() |
再次看到Mt Ngauruhoe,就快回到Whakapapa村。 |
以下那张照片,如不喜欢,快快用滑鼠翻下去。。。
。
。
。
。
。
。
。
。
。
。
。
。
。
。
。
。
![]() |
被夹死的鼬,鼬盯小鸟,人盯鼬。。。DoC的陷阱盒都是上螺丝锁紧的,刚巧这一个不知为何螺丝被撬松,我见机不可失,路上又没其他人。就把盒子打开拍照。可怜的家伙,连鸡蛋都还没碰到就被夹了。看起来很强力的夹子,应该是一夹就断颈。 |
![]() |
结束Ruapehu环山线,回到旅客中心。。。。5分钟前的照片。。 |
![]() |
5分钟后。。。。。 |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